最初的普洱茶是“七子餅”嗎?是,但又不是!

最初的普洱茶是“七子餅”嗎?是,但又不是!

146閱讀 2021-09-29 09:44 常識

喝過普洱茶的人,都知道普洱茶是緊壓茶,最基本形態(tài)有磚、餅、沱三種。

當然,普洱茶除了緊壓茶,還有散茶、茶膏的存在。即便是緊壓茶,也有柱茶、團茶、金瓜茶、蘑菇茶、龍珠等多種形態(tài)。


①柱茶&餅茶


②團茶


③龍珠

今天,我們重點了解普洱茶的餅茶:①普洱餅茶的歷史有多久?②現(xiàn)代“七子餅”為什么是357克?


1、普洱茶的餅茶史

普洱茶起源,有人追溯至三國時期的“武侯遺種”,有人追溯至唐代的“銀生茶”。晚明《滇略》載“士庶所用,皆普茶也,蒸而成團”,為后世提供了較為可信的普洱茶史料。

實際上,中國茶葉發(fā)展到明代,在明太祖朱元璋“罷造龍團”推動下,經(jīng)歷了從壓制茶向散茶發(fā)展的變革。

云南地處西南邊陲,這場變革的影響較小,普洱茶“蒸而成團”的緊壓形態(tài)得以保留,更利于茶葉內質轉化,獲得“越陳越香”賦能,這正是魅力之所在。


清代以前,有關普洱茶的史料比較匱乏。雍正七年(1729),鄂爾泰在云南推行“改土歸流”并設立普洱府,普洱茶正式成為貢茶。從雍正時期開始,關于普洱茶的記載逐漸豐富起來。

普洱貢茶,“團茶”是最重要的形態(tài)。但民間貿易,“餅茶”卻不遑多讓。

雍正十三年(1735),官府針對餅茶出臺了稅收政策,《大清會典事例》載:“云南商販茶,系每七圓為一筒,重四十九兩,征稅銀一分,每百斤給一引,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,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?!?


其實雍正之前,朝廷已有賞賜普洱茶的先例,康熙皇帝就曾賜給文臣查慎行普洱茶餅。查慎行賦詩致謝,用北宋“龍團鳳餅”贊美康熙帝所賜之茶餅。

《謝賜普洱茶》

清·查慎行

洗盡炎州草木煙,制成貢茗味芳鮮。

筠籠蠟紙封初啟,鳳餅龍團樣并圓。

賜出儼分甌面月,瀹時先試道旁泉。

侍臣豈有相如渴,長是身依瀣露邊。


2、“七子餅”為何357克?

上文《大清會典事例》載“云南商販茶,系每七圓為一筒,重四十九兩”,已具“七子餅”雛形。

封建時代,中國實行“十六兩制”,一斤16兩,成語“半斤八兩”就是形容兩者相當。



具體到雍正十三年,一斤約597克,一兩約37.3克,彼時“七兩餅”約261克,與現(xiàn)代“七子餅”重量有一定差距。

我們今天使用“十兩制”,規(guī)定“一兩=50克”,那是1959年《國務院關于統(tǒng)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》頒發(fā)以后的事。


大家熟悉的現(xiàn)代“七子餅”,每餅357克,七餅為一筒,用筍殼扎筒。據(jù)陳智同《深邃的七子世界》,“七子餅”始于1958年試制“僑銷圓茶”,后暢銷日韓、港澳臺、東南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


▲陳智同著《深邃的七子世界》

很多人奇怪,為什么是“357”克呢?

當年云南普洱茶暢銷海外,為了出口,必須同國際接軌。

標準件30公斤的普洱茶,按照國際慣例每件包裝12筒,每筒7餅,“30公斤÷12÷7”,計算得出每餅357克。

【當年“僑銷圓茶”357克,“內銷圓茶”250克,內、外有別,可作旁證?!?


網(wǎng)絡上有些營銷說辭,刻意宣傳“3”代表“天地人”,“5”代表“金木水火土”,“7”寓意“繁多”,只能“呵呵”了之。

事物的發(fā)展和演變,往往具有一定的偶合性、不完美性,沒必要牽強附會。不然,人為規(guī)定“七子餅”每餅360克難道不比357克更香(寓意更美)嗎?


拋開“七子餅”出口創(chuàng)匯的特定歷史背景,普洱茶餅的克數(shù),茶企可“自由定義”,200克、360克、400克、500克、1公斤、3公斤的茶餅,市面上比比皆是,各有各的精彩!


上一頁:湄潭縣湄江街道東南居茶產(chǎn)業(yè)“院壩會”別開生面

下一頁:普洱茶投資分析:事實證明“無形的手”根本靠不住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